
新版中国血糖监测指南建议多久测一次血糖?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新增了血糖监测的治疗原则、院内床边快速(Point of care testing,简称POCT)血糖监测和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突出了POCT和根据糖友实际情况制定血糖监测方案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不同的血糖监测方法的治疗意义,不同的监测方法所反映的血糖含义各不相同,因此医生根据我们糖友实际病情,通过点—线—面结合,从而把握我们全景的血糖谱。
一、合理选择血糖监测方法
1.毛细血管血糖是通过一次性试纸检测毛细血管全血的即时血糖,也就是我们平时在家监测的指尖血血糖。
2.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了既往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
3.糖化血清蛋白(GSP)是血中葡萄糖与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由于白蛋白在体内的半衰期约17~ 19天,所以GSP能反映糖尿病糖友检测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4.1,5-脱水葡萄糖醇(1,5-AG)可准确而迅速地反映1~2周内的血糖控制情况,尤其对餐后血糖波动具有明显优越性;
5.动态血糖监测(CGM)是指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的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因而CGM成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
二、量身定制血糖监测方案
无论是普通糖友还是特殊人群的糖友(围手术期患者、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和妊娠期糖尿病),医生均会结合我们自身特点制定个体化的血糖监测方案和血糖控制目标。
新版指南分析汇总了多个国内外权威指南对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频率和监测时间点的建议,尽管各指南的建议略有不同,但原则基本上一致:
血糖未达标(或治疗开始时)的患者,监测频率应至少每天 5 次以上,已达标患者为每天 2 到 4 次。
对于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友,则建议在正餐和加餐前/后、睡前、运动前、怀疑低血糖时均应监测血糖。
值得关注的是,新版指南提出了根据我们的病情、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案制定血糖监测方案的原则。这些原则的制定,一方面遵循《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的推荐,另一方面也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给予医生依据不同糖友情况来监测的自主权,寻求更加合适的治疗方案。这一原则考虑到了特殊人群的监测需要,给予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例如,对于使用口服降糖药的糖友,建议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3天,每天监测7个时间点血糖。
对于使用不同种类胰岛素治疗的糖友,建议根据实际胰岛素使用情况制定血糖监测方案:
1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
2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如果空腹血糖达标后,注意监测餐后血糖以优化治疗方案;
3使用餐时胰岛素患者应监测餐后或餐前血糖,并根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的胰岛素剂量。
三、结语
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新版指南将有助于医生了解糖我们的血糖情况,帮助医生优化我们的治疗方案,改善我们的血糖控制,延缓糖尿病并发症进展,减少医疗支出,对于我们糖尿病患者均有巨大的潜在利益。
内容参考:《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责任编辑:糖小护
责任排版:糖小护-小宋
图片来源:糖护士



今日热门评论
-
李呈
219
5
血糖异常之低血糖原因分析
常常说,低血糖比高血糖严重,主要是低血糖发展的速度较快,伤害人体的速度比高血糖带来的伤害快,因此需要加强管理和识别。
-
邦文
161
18
我应该选择吃药还是裸奔好?
多个群里经常有人问,确诊治疗出院后控制稳定,是继续吃药还是裸奔呢?我的意见是继续吃药,再稳定多半年或一年才考虑,不用急于裸。今天我就用一些自身的数据来解释一下我的坚持理由。
-
周星迟
83
14
解读家用血糖仪准确性
不要轻易靠对数字的直觉下判断,前提是对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关键要看你的仪器能否提供有效判断! 这类仪器的关键,是可靠性,可靠性比准确性还重要。
-
糖小护
63
19
用一句话形容你为控糖作出的努力
是不是用心就能控制好血糖?但至少我理解的是,有没有努力,真的很重要,起码血糖不会差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