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糖日】不知害了多少人!糖尿病这7大“谣言”,最后一个您一定要知道真相!

【分享】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糖尿病网”一直在践行这个理念,宣传糖尿病防控知识,帮大众远离糖尿病和并发症。


对于糖尿病,大家并不陌生,每10个成年人中,至少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然而对于这种慢性病,人们对此有着各种各样的错误认识。

真相

目前,我国的糖尿病知晓率只有36.5%,也就是说10名患者里面,只有不到4人确诊了糖尿病


一方面,大家没有定期筛查,另一方面,体检测的是空腹血糖,很多情况糖尿病仅出现餐后血糖高,从而导致漏诊率高。


建议:糖尿病前期者、年龄≥40岁、超重或肥胖、缺乏体力活动者,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分娩过巨大儿或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有多囊卵巢综合征、黑棘皮病患者以及血压、血脂异常者、有心血管疾病史、高血压患者及使用激素类药物者等,需进行糖尿病筛查,即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文章链接:

这10个异常症状,其实是血糖高的表现,快来看看


真相

糖尿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其中,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甜食属于高能量食物,吃多了容易长胖,导致糖代谢紊乱;然而不爱吃糖,但大鱼大肉,脂肪摄入多,一样会造成肥胖,引起糖尿病


建议:科学饮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适宜体重,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文章链接:

2022年膳食指南来啦!糖尿病人跟着吃,血糖好上加好!


真相

高血糖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如果长期血糖高,会逐步侵蚀全身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其危害是日积月累才凸显的。


建议:其实在糖尿病前期(血糖值超过正常值范围,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高血糖的危害就已经存在了,如果您发现自己血糖高,一定要改善生活方式,及时就医,必要时采用药物方式,将血糖控制下来。


   文章链接:

如果你的空腹血糖超过“7”,先从这6方面找原因


真相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究竟控制在什么范围好呢?这需要因人而异。有的糖友为了降糖刻意节食,疯狂运动,最终导致严重低血糖得不偿失。


建议:对于年轻糖友、围手术期糖友和妊娠期糖友,应该严格控制血糖;而对于老年人、儿童、有严重慢性并发症等糖友,控制血糖的标准不宜过严


   文章链接:

2022最新血糖控制标准新鲜出炉!(老年版)


真相

糖尿病需要综合治疗,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要相互结合。不控制饮食容易造成体重增加,加重胰岛素抵抗,不利于血糖控制。


建议:糖友一定要管住嘴、迈开腿,科学的生活方式管理有助于降糖药更好地发挥药效,降低药物剂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节省医药费用。


   文章链接:

吃什么主食,血糖不会高?


真相

胰岛素并非糖尿病病情严重时才需要使用。胰岛素是体内唯一的降糖激素,糖友是否需要胰岛素,和疾病类型和状态有关:


●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或者长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机体自身不能分泌胰岛素或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需要打胰岛素。


● 当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明显升高时,打胰岛素有助于缓解高糖毒性,让自身疲惫的胰腺得以休息。


建议:具体用药请遵医嘱,不管使用哪一种降糖药,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并防范低血糖。


   文章链接:

想让胰岛素降糖效果好,千万不能犯这4个错


真相

除了血糖之外,血脂、血压、尿酸、血凝等多项指标都与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糖友要做好疾病的综合管理。


建议:糖友要定期监测,针对心脏、肾脏、眼睛等器官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在选择降糖药物时,糖友不能仅考虑其降糖作用,建议选择低血糖风险小,同时兼有心肾保护作用,且能够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降糖药物,比如GLP-1受体激动剂。


   文章链接:

糖尿病心脏病的6个预警信号,糖尿病人勿忽视!

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糖友学会驾驭“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和“教育”这五驾马车,就能有效防控慢性并发症。愿您收获正确的知识,管理好自己的疾病,获得健康生活。


请把这些健康信息分享给您身边的人吧!


“仅供科普,具体诊治和用药请基于医生处方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


作者:营养师莓子

审核:海琳

排版:姜小玥

图片来源:摄图网

MDE-P-2022-256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