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能如常人一样上学、工作、结婚、生孩子吗?
前言: 从全球范围来看,多数糖友的血糖控制不达标,血糖波动较大的大环境下:著名的美国Joslin糖尿病中心50年患病研究中,1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7.5岁,平均病程达到了56.5年。考虑到现在医学技术的进步,糖尿病相关教育的普及,胰岛素经济负担的减轻,1型糖尿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将于正常人预期寿命大体一样。当然,糖友们需要在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用药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将血糖控制达标,血糖平稳了,是不影响正常学习、工作、恋爱、结婚、生孩子的。 01 糖尿病孩子能正常上学吗? 孩子被确诊糖尿病,家长已经很揪心、难过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又开始因为孩子能否正常上学、 会不会受到歧视、会不会有危险等而担心。糖尿病孩子可以上学吗?肯定的,正常的学校生活,可以使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学习,组建属于自己的社会圈,并对生活充满向往。 儿童、青少年上学需要注意哪些? 将病情如实告诉老师 很多1型糖友不喜欢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病情,可是也有些孩子因为年龄小,不懂得自我管理和监督,容易在低血糖是发生危险,告诉老师,当孩子突发低血糖时,老师可以明确的救助,当然和老师进行良好沟通,如果觉得有必要请老师保密。 两餐之间的小零食 学校生活免不了跑跑闹闹和体育活动,偶尔老师拖堂对于一型小朋友来说也是很煎熬的过程,所以如果两餐之间时间比较长,那么一定要准备一些小零食,比如水果,饼干、酸奶等,可以多备一些,预防孩子一时贪嘴或分享给同学。 补充足够的水分 1型糖尿病会出现典型的“多尿”特征,小便频多,再加上孩子活泼好动,运动出汗失水,所以上学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常备胰岛素 胰岛素是必备品!如果是住校的学生,胰岛素的存放是个问题,可以与老师沟通,放置在学校医务室的冰箱里,走读的学生,也建议带着胰岛素,以备不时之需。 救助卡 孩子随身可以携带一张救助卡,上面写:我是糖尿病患者,如果我昏迷不醒、抽搐、严重呕吐等,请救救我,喂我一些饮料或饼干或糖。 在救助卡上要有自己姓名、家庭住址、家人联系电话、病情及用药情况、就诊医院、主治医师等相关信息,以备不时之需。 02 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正常工作吗?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一般工作都是可以胜任的,至于担心怕因糖尿病找不到工作,这个完全没有必要,只要能力突出,糖尿病血糖控制良好不影响工作,大多数公司并不在意这个的,所以找工作的时候更加要自信。 当然,并不是所有工作都适合1型糖尿病,例如: 相对危险的工作环境 比如职业驾驶员、高空作业、高温、潜水、危险机械操作等工作,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动是不可避免,有可能发生低血糖甚至昏迷,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因此要尽量避免此类工作。 加班、时间不规律的工作 经常要加班或者三班倒的工作就不太适合,糖尿病人要严格控制饮食和运动,这样的工作无疑会打乱糖尿病人的计划,造成血糖波动。而熬夜会影响糖尿病人的作息时间,血糖更容易升高。 需要长期用眼或站立的工作 避免从事容易造成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工作,比如过度用眼、长期站立的工作等。 03 1型糖友可以结婚、生孩子吗? 1型糖友在恋爱、结婚生子依旧会有好多顾虑,怕自己的病情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怕突然的离去,带给家人无尽的痛苦;怕遗传给自己的孩子而心存顾虑。 这些现实的问题,确实容易造成对方家庭的反对,从而使部分糖尿病青年,不能与心爱的人走到一起。 之所以会遇到此类案例,更多的是社会关于糖尿病的科普不到位造成的,所谓的遗传,是指糖尿病的易感体质,而不是糖尿病本身。事实上,糖友的孩子只要在饮食、运动需要注意,控制好体重,并不会得糖尿病的。 1型糖尿病会遗传吗? 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不是大家常说的“遗传病”,不是得了1型糖尿病生出来的孩子一定会得1型糖尿病。它的发病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等。 如果父母是在11岁之前发病,他们的子女发生1型糖尿病的风险要略高于那些父母是在11岁之后发病的孩子。也就是说,1型糖尿病发病时年龄越小,遗传因素在发病中所占的作用越大,越容易传给下一代。具体糖尿病的遗传特性.(见表1) 表1:糖尿病的遗传特性:小孩的风险 数据来源:美国糖尿病协会(ADA) 糖友生育应选好时机 备孕前5-6个月,严格控制血糖 糖友一定要在血糖、血压等关键指标控制达标且长期稳定的情况下怀孕,这就要求备孕前5-6个月,应严格执行饮食、运动、用药方案,控制好血糖并贯穿整个怀孕期间。 早生比晚生强(25-30岁最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程也会随着变长,各类并发症的风险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累积,建议可以早生就早生,晚生对胎儿、孕妇都不安全,风险较高。 尽量少生,一个就很好 如果是男性是糖尿病患者,女性正常,情况还好。如果反过来,或者夫妻皆为糖尿病患者,尽量少生,一个孩子就很好,因为每一次生育都会对女性带来巨大的精神和身体上的负担,每次生育都属于高危产妇,为自己的健康考虑,不建议多生。 04 总结 糖尿病患者只要把血糖控制达标且长期稳定,完全可以和健康人一样正常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只不过会在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和用药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已。其实相比于血糖健康方面,更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方面,心理上的问题更难察觉,也更为复杂,期待每一个糖友可以乐观、开朗的看待糖尿病,并敞开心怀,拥抱阳光。 以上内容由糖护士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分享。 责任编辑:孔磊 责任排版:糖小护-小涛 图片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