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怎么科学检测血糖?

【分享】

前言:

糖护士APP百万级用户血糖监测数据显示:

血糖达标率与血糖监测次数呈正相关,每月监测血糖30次以上的用户,模拟糖化血红蛋白保持在6.5%以下,血糖达标率约为63.6%。对比全国血糖达标率约为39.7%,坚持血糖监测,可以显著提高血糖达标率


1

关于血糖监测主要分类

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利用血糖仪进行的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最为常见)、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白蛋白(GA)的检测等。


在日常生活中,考虑到便捷、快速和经济性等方面,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是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在家自测及医院临床快速血糖检测。


ÉãÍ¼Íø_400074693_wx.jpg


2

血糖监测的作用有哪些?

毛细血管监测虽然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但随时可以观测血糖变化趋势,了解血糖波动,评估控糖方案的有效性,并根据血糖监测数据,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饮食、运动、用药方案。


ÉãÍ¼Íø_401491749_wx.jpg


3

如何选择血糖监测的次数?

实际生活中,血糖监测除了官方指南给出的建议外,还需要考虑个体血糖控制情况、用药情况、关键点等多方面考虑,个体的血糖监测必须是灵活的。


图片2.png

资料来源:《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整体血糖水平偏高的情况  7次/天

整体血糖水平偏高,建议需要每天监测早中晚餐前、餐后血糖(早餐前即是空腹血糖)、睡前血糖,重点监测空腹血糖。


 整体血糖控制很好的情况  6次/周

整体血糖控制很好,建议可以随机监测血糖6次/周,例如一/三/五监测空腹血糖,二/四/六监测餐后血糖;


整体血糖控制较好,偶尔有低血糖或容易发生低血糖的老年患者  2-4次/天

建议每天可以检查血糖2-4次,重点监测空腹血糖、餐前血糖,调整摄入食物热量和餐前用药(包括口服药或胰岛素)。


根据关键点,监测血糖次数会有所变化

低血糖发生时

增加血糖监测频次,找出低血糖具体发生的原因(用药、饮食、运动等),必要时需要及时和医生沟通。


运动前、后

运动前、后,需要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情况,是否适合运动,并避免低血糖。


应激状态下

感觉身体不舒服、感冒发烧、心情波动较大等应激情况时,应随时监测血糖。


血糖波动有规律时

例如:血糖整体控制的很好,只有空腹血糖偏高或夜间有低血糖发生时,需要增加监测凌晨血糖,以鉴别“黎明现象”或“苏木杰效应”。


初诊患者

对于刚刚被诊断糖尿病的患者,特别是强化治疗初期,血糖波动较大,建议每天坚持监测5-7次,根据血糖波动情况,调整饮食、运动、用药。后期视血糖控制情况,调整血糖监测次数。


测血糖1.jpg


4

正确使用血糖仪,血糖监测更准确

  • 血糖仪需要校准后使用,可看说明书自行校准或联系厂家帮助; 


  • 血糖仪、试纸应妥善保管,特别是试纸,易受温度、光线、湿度、空气氧化等影响;


  • 进行血糖监测前,应用温水洗手,保持采血手指清洁; 使用75%医用酒精消毒,切记不可使用碘伏消毒;


  • 待酒精自然干后,手臂自然下垂片刻,使指尖末梢血管充盈;


  • 使用采血笔采血,进针深度要适当,使血液自然流出;


  • 将血液靠近试纸采样区域,虹吸口自然吸入血液,不可2次加样,等待出结果即可。



以上内容由糖护士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分享。

责任编辑:孔磊

责任排版:糖小护-小涛

图片来源:摄图网


糖小护微信号-888.png

免责申明.png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