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防治糖尿病危害的五驾马车及控糖目标




前言 上期我们详细的指出糖尿病带来的哪些危害,主要目的是“恐吓”糖友,必须重视糖尿病,并发症一旦出现,几乎不可逆,会不断侵害你的身体,危及生命。面对并发症,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再次强调“7天糖无忧”课程,主要针对糖前、新诊断、年轻、妊娠期糖尿病等对糖尿病有认知偏差和实际操作技能缺乏的群体,控糖目标制定较为严格。并不适用老年、病程较长、并发症、预期寿命短等糖友群体。 Day3 防治糖尿病危害的五驾马车及控糖目标 01 早期防治可以避免或延缓糖尿病风险 1.1 中国大庆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预试验: 推荐患者增加蔬菜摄入量、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量,鼓励超重或肥胖患者(BMI>25 kg/m2)减轻体重, 每天进行至少20 min的中等强度活动。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2型糖尿病累计发生风险下降43%。 1.2 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的生活方式干预试验: 推荐个体化饮食和运动指导,每天至少进行30 min 有氧运动和阻力锻炼,目标是体重减少5%,脂肪摄入量<总热量的30%;该研究平均随访7年,可使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下降43%。 1.3 美国预防糖尿病计划(DPP)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预试验: 推荐患者摄入脂肪热量<25%的低脂饮食,如果体重减轻未达到标准,则进行热量限制;生活方式干预组中 50%的患者体重减轻了7%,74%的患者可以坚持每周至少 150 min中等强度的运动;生活方式干预3年可使IGT进展 为 2 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 58%。 02 防治糖尿病危害的五驾马车 2.1 饮食治疗(详细内容请关注Day4-生活干预:饮食运动篇) 饮食治疗是 2 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掌握科学、营养的饮食控制,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糖尿病药物治疗效果事半功倍,饮食治疗应贯穿。 饮食治疗的原则: 合理控制总热量,维持健康体重,体质指数应<24kg/m^2; 优化饮食结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占全天所需热量的45%-60%;脂肪的摄入不应高于全天所需热量的20%-30%,蛋白质的摄入可占全天所需热量的15%-20%; 均衡膳食,饮食要清淡、多样,少油少盐少热量,多蔬菜。 2.2 运动治疗(详细内容请关注Day4-生活干预:饮食运动篇) 运动治疗是 2 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长期规律的运动,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提高免疫力,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消耗多余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腰围、体内脂肪分布、甘油三酯、总胆固醇。 运动还可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改善并发症的发展和预后。 运动治疗的原则: 运动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制定,做到因人而异; 建议选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左右,每周150分钟的运动量; 应遵循由少至多,由轻至重,由稀至繁,有周期性,适度增加。 2.3 教育和自我管理: 每位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即应接受糖尿病教育,让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糖尿病管理中,提高自我血糖管理依从性,使得治疗效果更显著,血糖更稳定。我们现在学习的“7天糖无忧”,就是属于教育和自我管理范畴。 糖尿病的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原则: 使患者可以系统性的学习、掌握糖尿病相关基础知识和技巧,改变其对待糖尿病消极或错误的态度,充分认识糖尿病并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能力。 2.4 血糖监测 临床上,血糖监测的方法包括静脉血浆监测、毛细血管、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A)等。 考虑到患者不可能频繁的去医院做静脉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A)相关检查,所以日常血糖监测,是指在家使用血糖仪检测的毛细血管。 坚持监测血糖,全面了解血糖波动,调整用药、饮食、运动等治疗方案,提高血糖达标率,有效预防并发症。 据拥有全国最多糖友会员的糖尿病管理APP-糖护士数据:每月监测血糖30次以上的用户,模拟糖化血红蛋白保持在6.5%以下,血糖达标率约为63.6%,相比国内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39.7%的血糖达标率(数据来源:2010 年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汇总)高出23.9%。 2.5 药物干预治疗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生活干预应贯穿始终,如果生活干预不能够使血糖达标,就应该启动药物干预治疗,药物干预治疗一般分为口服用药(如双胍类、磺脲类)、注射用药(如胰岛素),针对病因、分型不同,选择药物也存在差异,需要临床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设计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应听从医生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没有得到医生同意的情况下,不擅自调整用药。 03 各型糖尿病的控糖目标 3.1 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注:因患者年龄、病程、并发症等情况不同,综合控制目标也应是个体化原则,下图供参考。 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而对于年轻、初诊、预期寿命长、无并发症的患者来说,可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控制在<6.5%,甚至接近正常人水平,前提是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 3.2 中国1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注:血糖目标应该个体化,较低的血糖目标应评估效益和风险性;出现频繁低血糖或无症状低血糖时,应调整控制目标;餐前血糖与HbA1c不相符时,应测定餐后血糖,仍无法解释时,可考虑做动态血糖监测。 3.3 妊娠期糖尿病控糖目标 糖尿病孕妇的血糖控制标准(单位:mmol/L) 注: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怀孕24周后,做糖耐量筛查时被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是指妊娠前已确诊为糖尿病或妊娠期首次产检被诊断为糖尿病。 3.4 糖尿病前期控糖目标 糖尿病前期患者,考虑到严格要求血糖控制目标,有机会逆转糖尿病,所以如果没有特殊症状,应将血糖控制目标与正常人一样。



今日热门评论
-
李呈
219
5
血糖异常之低血糖原因分析
常常说,低血糖比高血糖严重,主要是低血糖发展的速度较快,伤害人体的速度比高血糖带来的伤害快,因此需要加强管理和识别。
-
邦文
161
18
我应该选择吃药还是裸奔好?
多个群里经常有人问,确诊治疗出院后控制稳定,是继续吃药还是裸奔呢?我的意见是继续吃药,再稳定多半年或一年才考虑,不用急于裸。今天我就用一些自身的数据来解释一下我的坚持理由。
-
周星迟
83
14
解读家用血糖仪准确性
不要轻易靠对数字的直觉下判断,前提是对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关键要看你的仪器能否提供有效判断! 这类仪器的关键,是可靠性,可靠性比准确性还重要。
-
糖小护
63
19
用一句话形容你为控糖作出的努力
是不是用心就能控制好血糖?但至少我理解的是,有没有努力,真的很重要,起码血糖不会差到哪里去。